CC体育吧

CC体育吧

克什米尔

访客8150

克什米尔

 [kè shí mǐ ěr] 播报编辑讨论23上传视频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领土争端地区

克什米尔,全称查谟和克什米尔(英文:Jammu and Kashmir;印地语:??????;乌尔都语:?????),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北部,是青藏高原西部与南亚北部交界的过渡地带。
克什米尔位于南亚西北部,东面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交界,西邻巴基斯坦,南接印度,北面与阿富汗的瓦罕走廊接壤。地形主要是高原和山地,巴基斯坦管辖区与中国交界的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
克什米尔曾是古印度思想的交汇场所,佛教和印度教都在此地得到发展。首府斯利那加重建于孔雀王朝的城市遗址之上。14世纪伊斯兰教传播至克什米尔。1339年该地区建立赛义德王朝,信奉伊斯兰教。19世纪克什米尔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但先后置于杜兰尼王朝、莫卧儿帝国、锡克帝国的统治之下。
克什米尔原指喜马拉雅山脉最西端的一处峡谷,而今泛指克什米尔谷地、查谟、拉达克、蓬奇、吉尔吉特和巴尔蒂斯坦的广大地区,其中克什米尔谷地土壤肥沃,是克什米尔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居民主要为穆斯林,查谟的居民主要为印度教徒。
1947年前为英属印度的土邦。印巴分治以及分别独立时,克什米尔归属问题未获解决。1947年10月,印、巴在克什米尔发生武装冲突。1949年划定停火线。巴基斯坦控制区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二,人口约四分之一,其余为印度控制区。1965年9月和1971年11月的两次印巴战争,停火线以西的一些地方为印度占领。

历史沿革

早期

克什米尔一词取自梵文。“克”的意思是水,“什米尔”是使之干涸之意,克什米尔谓水竭之地。它包括查谟、拉达克、巴尔蒂斯坦、吉尔吉特、罕萨、纳加尔以及 克什米尔谷地等七个地区。 
历史上,“克什米尔”这个词原指喜马拉雅山脉最西端的一处峡谷。而到了21世纪初,“克什米尔”已被用来泛指包括克什米尔谷地、查谟、蓬奇、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和拉达克的广大地区。其中最主要的克什米尔谷地,海拔较低,土壤肥沃,群山环抱,河流纵横,风景如画,民风奇特,是该地区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大多数为穆斯林。而查谟的居民多为印度教徒,拉达克的居民从文化习俗上来看,则与中国的西藏地区较为相近。
克什米尔中的拉达克地区,文化主要受中国西藏影响,自十三世纪起,曾分别为中国的西藏政权和英国、印度控制。至今主权仍倍受争议。
1587年,开始进入全盛时期的莫卧儿帝国第三代皇帝阿克巴征服了克什米尔,将帝国的版图扩展到遥远的西北地方。阿克巴虽然是伊斯兰教徒,但对印度教采取宽容态度,宣扬各教平等。到了17世纪中期,莫卧儿帝国迎来了极盛时期,当政的皇帝奥朗则布四处征战,帝国疆域空前广大,但他放弃了原来的宗教宽容政策,对非穆斯林征收人头税,拆毁印度教的庙宇,导致国内矛盾激化。到了18世纪初,莫卧儿帝国已经处在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之中。莫卧儿帝国驻克什米尔的总督日益变得恣意妄为,激起了克什米尔人的反抗。在这一背景下,阿富汗的杜兰尼王朝于1752年出兵克什米尔,将其置于阿富汗的统治之下。 
同一时期,印度北部旁遮普地区的锡克人开始崛起,在1801年建立了锡克帝国,以拉合尔城作为首都。1819年,锡克帝国占领了富饶的克什米尔河谷,并将这一地区的查谟、蓬奇等地封给了古拉伯·辛格三兄弟。1834年,在锡克征服拉达克的前夕,拉达克王请求将本区域置于英国的保护之下,但英国人为了交好强大的锡克,拒绝了这一请求。拉达克王也派人到拉萨请求支援,但当时清朝的驻藏大臣“拒之弗纳”。1840年,锡克帝国吞并了拉达克和巴尔蒂斯坦。
在1845年英国与锡克的战争中,作为锡克帝国首相的古拉伯·辛格故意采取了许多错误的战略,配合英国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作为回报,1846年3月,英国政府与古拉伯·辛格签署了《阿姆利则条约》,以750万卢比的价格将英锡战争中获得的克什米尔地区卖给了后者,并册封后者为“查谟和克什米尔大君”。查谟和克什米尔成为英印帝国体系中的一个土邦。英国不干涉土邦的内部事务,但土邦承认英国的最高主权,与其他国家发生争端时必须服从英国政府的仲裁。条约并且规定,不经过英国政府的同意,土邦不能随意改变现有的领土边界,英国和土邦之间有相互军事援助的义务。
1860年,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派军队攻占了吉尔吉特,从而使其统治范围基本上等同于今克什米尔地区。
1889年,英国在克什米尔地区成立了亲英的摄政委员会,这一地区的实际权力掌握在英国派驻的地区专员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为了联合对抗德国,英国和俄国达成了协议,把克什米尔地区的瓦罕走廊划给了阿富汗,以割断克什米尔同中亚大草原的联系,使其更牢固地停留在南亚次大陆之中。一战结束后,英国宣布将权力归还给土邦大君,但是边境和重大行政事务的权力仍然保留在英国手中。在统治克什米尔的过程中,英国人同样使用了分而治之的手法,先是站在印度教上层一边歧视穆斯林,而当印度教民族主义兴起以后,又开始扶持伊斯兰教势力,例如给一些部族长老以优惠待遇,允许穆斯林更多进入政府,以及组建主要由穆斯林构成的吉尔吉特特种侦察团。这些做法进一步加深了长期以来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

近代

1925年,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的最后一任大君哈里·辛格是在英国的扶持下上位的,上任后采取了大规模的经济和教育改革措施。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克什米尔成立了穆斯林会议党、国民会议党等新的政治党派。穆斯林会议党与英属印度的全印穆斯林联盟(成立于1906年)关系比较亲近,而国民会议党是从穆斯林会议党中脱离出来的,同印度国民大会党(成立于1885年)关系比较亲近。穆斯林会议党希望在英国撤退后加入穆斯林联盟建立的巴基斯坦,与联盟领袖真纳有着密切的关系。国民会议党的领袖谢赫·阿卜杜拉是克什米尔威望最高的政治人物,与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有着密切的关系。
1947年,印、巴分治时,其归属未明确规定,成为印、巴两国长期的争端。3月,蒙巴顿就任印度副王,不久即提出了有关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蒙巴顿方案”。蒙巴顿方案主要针对的是英属印度各省的划分,原则是依据多数居民的宗教归属,分别建立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印度和穆斯林占多数的巴基斯坦(包括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10月,印、巴双方发生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克什米尔土邦王哈里·辛格大君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愿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后又倾向加入印度。
哈里·辛格大君在加入印度还是巴基斯坦的问题上犹豫不决。邦内的穆斯林会议党主张加入巴基斯坦,并保证克什米尔仍然具有充分的自治权,谢赫·阿卜杜拉的国民会议党则主张加入印度。在这一背景下,查谟和克什米尔河谷地区的穆斯林起义决定性地改变了事态的进程。一方面,起义导致哈里向印度方面求援、申请加入印度,完全站到了印度教势力的一方。另一方面,起义的穆斯林武装装备落后,缺乏有效的指挥,没有能够迅速控制位于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的机场,从而印度方面可以迅速空运部队。尽管印度军队一开始遭到败绩,但随后很快控制了局势。巴基斯坦军队随后加入进来,战火从1947年10月一直延续到1949年1月。
1948年1月,联合国安理会设立了印、巴问题委员会,并建议停火,然后举行公民投票。
1949年1月1日起,停火开始生效。同年7月,两国代表在卡拉奇达成协议,确定了停火线,由联合国驻印、巴军事观察小组监督停火,但公民投票未能进行。根据停火线,印度占3/5土地和3/4人口,巴基斯坦占其余部分。印度在其控制区内成立了邦政府,巴基斯坦在其控制区内成立了自由克什米尔政府。 
1965年9月和1971年11月,双方又两次发生敌对行动。印度占领了停火线以西的一些地方。

现状

主词条:巴控克什米尔印控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地区由两个国家分治:巴基斯坦控制了西北部地区(自由克什米尔和克什米尔北部地区),印度控制了中部和南部地区(查谟-克什米尔邦)。锡亚琴冰川同时被印度和巴基斯坦所控制,印度控制了其中大部分地区,而巴基斯坦则控制了其中较低的山峰。巴基斯坦将整个克什米尔地区视为有争议的领土,而印度则援引其宪法证明克什米尔地区为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克什米尔地区也有一部分人倾向于独立建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受到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共同反对。由于印巴两国都拥有核武器,克什米尔向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领土争端之一。印巴两国为了争夺克什米尔地区曾经爆发了三场战争:1947年第一次印巴战争、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和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还有一次是1999年在印控克什米尔的卡吉尔地区爆发的卡吉尔边境冲突(一些人称为第四次克什米尔战争)。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克什米尔全境多山,大部地区海拔在4000米以上。北有喀喇昆仑山脉,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有8000米以上的山峰4座,7500米以上的8座,中国和克什米尔交界的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
中部属喜马拉雅山脉西段,13个山峰超出6000米,帕尔巴特峰海拔8126米。南为查谟丘陵,高度一般在1200米上下、印度河上游及其支流杰卢姆河流贯境内。境内山高水深,现已有公路和铁路与外界联系。

气候

南北气候差异很大,降水量自西南向东北递减:查谟达1150毫米,东北部最少仅50~80毫米;气温自南而北递降,查谟1月平均为14℃,列城在0℃以下。

自然资源

矿藏有煤,多矿泉与温泉。森林占总面积八分之一

人口文化

克什米尔是一个多种宗教信仰聚集地,并拥有众多穆斯林、印度教教徒以及佛教教徒。其中拉达克地区佛教徒最多。
在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包含北部地区和阿萨德克什米尔99%的居民是穆斯林。巴基斯坦政府鼓励人民移居包括在此境内的普什图人和旁遮普人聚落。
印度控制的查谟克什米尔(包括查谟,克什米尔山谷和拉达克)占70%的是穆斯林(根据印度2001年的数据)。剩余人口多是佛教徒和印度教徒,其他宗教人口极少。拉达克居民是黄种人,与中国藏族同种。在查谟的南部居住了许多部落,这些部落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邻近的印度哈里亚纳邦、旁遮普邦、德里市。
在1941年时,印度人占了总人口的15%。但在1990年,居住在克什米尔山谷的印度居民被强制驱逐(根据某些调查亦可以认为是“自愿离开”)。当年的十六万人中,现今只有一万五千还居住于此地。
克什米尔人的生活型态是纯朴的,对于宗教信仰的差异是宽容的,以及比之外界更为缓慢地进步的步调。居民大多喜好和平,多样化的文化足够反映宗教的多样,当部落欢庆节日时才可以使他们远离平淡的生活。 克什米尔人以喜好各种不同的音乐而闻名,男性和女性着装颜色都非常鲜艳。克什米尔华特尔地区的男性多能表演著名的当地舞蹈“独哈”。当地女性则表演另一种民俗舞蹈“鹿弗”。克什米尔早已因美术而闻名数世纪,这其中包括诗歌和手工艺品。
克什米尔的伊斯兰教义受到苏菲派影响较深,这使得这里的伊斯兰教与其他南亚地区的正统逊尼和什叶派很不同。在历史上,克什米尔由于对文化的包容而闻名,这体现在“克什米尔主义”中,1969年的北约核武器裁减和平条约正是这一主义的体现。

经济

克什米尔河谷地与查谟地区是重要农业地区,产稻米、玉米、小麦和油菜籽、苹果。畜牧业以养羊和牛为主,所产羊毛世界闻名,牦牛是山区重要交通工具。有毛织、丝织、地毯、坎肩和木雕等工业和手工业。还发展了旅游业。
克什米尔的经济基本以农业为核心。在历史上,克什米尔曾以世界著名的开什米羊毛成为经济带动点而出口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克什米尔人都是编织和制造围巾、丝地毯、垫子、kurta以及陶器的能手。克什米尔是世界上最好的藏红花——克什米尔/印度藏红花的产地。自然生长的水果和蔬菜作为有机食物主要被出口到中东。肥沃的克什米尔谷地是印控克什米尔经济支柱。该地区以养蚕业及其他农产品如苹果、梨及许多温带水果如坚果闻名。
2005年10月17日,克什米尔大地震后经济状况急转直下,导致巴控克什米尔方至少7万巴基斯坦人死亡,以及印控克什米尔大约1500印度人的死亡。

旅游

自20世纪初克什米尔与朝圣一度成为受欢迎的旅游地点,风光明媚的山岭地带,也被称为“南亚的瑞士”。直到90年代关系越来越紧张为止。旅游业也是克什米尔绝大部分地区人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和收入之一。然而,自从1989年克什米尔暴动事件之后,克什米尔的旅游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Baidu
map